37000cm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 百度百科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华为芯片“奠基人”退休

【发布时间:2024-04-08】

近日,被视为华为芯片“奠基人”的原海思总裁徐文伟,宣布正式退休。

这位华为“元老级”员工,1991年加入华为,33年时间里,经历了华为从“草台班子”到世界级企业的全过程。牵头完成第一颗ASIC芯片、华为第一代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第一套GSM系统、第一台云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等一系列重大产品的徐文伟,也在华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在芯片领域,徐文伟的加入开启了华为自研芯片的进程,他建立的器件室演变成华为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最后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海思半导体。

他曾历任华为公司国际产品行销及营销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销售与服务总裁、片区联席会议总裁、企业业务BG CEO、公司战略Marketing总裁、IRB主任等核心岗位。

宣布退休后,徐文伟发文表示:33载春秋,见证了一家伟大企业的崛起与辉煌。

01 芯片拓荒者

徐文伟和华为缘起芯片。

1984年成立的华为,通过倒买倒卖交换机赚了第一桶金。但很快华为内部就意识到,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自主研发,转而自研交换机。

造芯是交换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当时的电信设备中芯片成本占比高,而通用芯片难以实现差异化,要想在一众国外大厂中打开局面,华为把开发自研芯片提上了日程。

但当时的华为,只是一个“草台班子”,工资都时不时需要打白条,底层的软硬件设计能力迫切需要补强,“挖人”成为头等大事。徐文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任正非的视野。

1990年,徐文伟刚从东南大学自动化控制系硕士毕业,直接进了深圳一家著名的港资企业亿利达。这家企业就位于华为的隔壁,近水楼台,任正非把这位技术英才拉入创业队伍中。

加入华为时,徐文伟不过28岁。强项是电路设计和汇编语言。他迅速给华为补上了技术短板,建立了器件室,也就是ASIC设计中心(专用集成电路)的前身,从事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和芯片设计。

华为的自研芯片之路自此开启,第一颗芯片也诞生于此。

这还是个有点幸运的故事。徐文伟完成电路设计后,委托一家拥有EDA能力的香港公司设计成ASIC芯片,去德州仪器(TI)进行流片和生产。

当时,光是一次流片,就要几万美元,对于正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华为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幸运的是,首颗芯片实现了一次性流片成功。1991年,华为首颗具备自有知识产权的ASIC诞生了,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续的十万门级、百万门级、千万门级ASIC芯片。

拿下“开门红”后,徐文伟推出了下一款重量级芯片,也是华为历史上第一颗有名字的自研数字ASIC芯片。徐文伟给它取名“SD509”,S代表“半导体”,D是“数字芯片”。后来还有了模拟芯片“SA”系列,厚膜电路“SH”系列。

SD509成功实现了数字交换机的核心功能——无阻塞时隙交换功能,大大降低了华为的“一代神机“——C&C08交换机的成本。

C&C08交换机给华为打开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华为也凭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4年,C&C08销售达到8亿元,1995年达到15亿元,到2003年,累计销售额达到千亿元,成为行内的主流机型,也是全球销售量最大的交换机机型。

1995年,华为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其下设基础研究部,负责为通信系统做芯片,徐文伟任总经理。短短3年时间,基础研究部就拥有了300多名芯片设计工程师,使得华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现在广为人知的海思,追根溯源,其主力都来自徐文伟当年的这个部门。

02 走向台前

2004年,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独立,海思半导体正式成立,徐文伟担任该公司创始总裁。

这一命名与芯片的原材料硅(Silicon)有关。海思的英文名字HiSilicon取自Huawei Silicon的缩写。但中文名却让大家犯了难,考虑到唯有“思想”深邃才能走得更远,加上“思”与“silicon”发音近似,“海思”由此得名。

作为海思奠基人的徐文伟,却很快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转而奔赴下一个战场。

2005年,他被调任欧洲区总裁,从技术人员转向市场台前。他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通讯行业是以规模取胜的,只有进入全球市场才能成为大公司,才具备规模优势。而要进入全球市场、成为全球性企业,欧洲就是一块必须拿下的战略高地。

徐文伟低调的外表下,是华为一脉相承的狼性,他的信条是:“没有打不开的市场,只有打不开市场的人。”

2005年的欧洲市场,3G技术已经成熟,欧洲国家开始推商用3G,但是建网速度比预想中慢。原因主要有三点:建网成本高、安装难、缺少3G杀手应用。如果华为能拿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那就有机会从西方厂商构筑的铜墙铁壁中撬开一个市场裂缝,成为客户不得不选择的供应商。

华为通过发明3G数据卡、分布式基站、2G/3G融合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创新,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实现了所有主力产品突破欧洲所有主流运营商,从追随者逐渐变成引领者,并且改变了欧洲运营商网络建设和供应商选择评估的规则,通过“换维竞争”实现领先。

成功开拓欧洲市场的徐文伟,在华为体系内也转型成功,从单纯的技术人员转为市场、管理兼任的复合型人才,此后历任销售与服务总裁、片区联席会议总裁、企业业务集团CEO、公司战略Marketing总裁、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等重要岗位。

曾就职于华为的员工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大徐总的晋升经历颇具代表性,华为体系内的高层领导一般都辗转于技术、市场、战略等多个领域,从各个方面证明自己。

03 寻找“未来方向”

2018年,华为已成为一家科技巨头。但任正非和徐文伟都看到了辉煌下的危机,任正非曾表示,华为正在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公司前进在迷航中,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徐文伟则认为要从“创新1.0”进入“创新2.0”。他表示,过去三十年华为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已有的理论突破,例如香农定律、CDMA等。包括华为在内的通信企业做的事情是帮这些理论实践化,即通过已有理论做技术、工程和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这就是“创新1.0”。

现在已有基础理论对行业发展已经成了一个瓶颈,所以未来必须向前探索,包括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两个方面,华为称之为‘创新2.0’。”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于2018年成立了战略研究院,徐文伟担任首任院长。战略研究院专门负责统筹公司基础,规划公司未来5~10年的技术研究,也就是从创新1.0到创新2.0,更多地关注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发明,以及理论的突破。

在担任战略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推动了华为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据他透露,将通过每年3亿美金的合作经费,支持学术界开展基础科学、基础技术、技术创新的研究。

目前,华为同全球几百所大学都有合作。徐文伟表示,以前较多是中短期合作,现在我们希望有更多中长期合作。中短期合作是3年、5年要产生成果,但现在战略研究院关注的是未来5到10年,为人类社会做前沿探索。

这是徐文伟在华为站的最后一班岗,今年3月,61岁的他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告别华为。33年的奋斗历程,让他的职业生涯与华为紧密相连,见证了华为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巨头。

-转自36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