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 百度百科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一文说清,华为标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3-02-23】

前段时间的几条热搜,又把华为车 BU 推上了风口浪尖,许多媒体和业内人士表示:华为要亲自下场造车了。

啥情况?

此前在任正非签发的内部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华为不造车,再建言造车,可调离岗位。咋又开始传华为要造车了?

图:此前任正非签署内部文件

图:网络曝出王军被停职

我们先从时间点上捋顺一下,整个事件的先后顺序。

大部分媒体的信息是,2 月 3 日,网络上流传华为车 BU COO 王军被停职,CEO 余承东将独掌智能车业务。事实上消息曝出的还要更早,大概在春节之前,只不过被节日气氛淹没了。

另外,我们也找遍了全网,并没有发现相关的官方公告。

图: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 CEO 谭本宏与余承东

不过,不久后,一张余承东与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 CEO 谭本宏,一同参观阿维塔新车的照片,瞬间传遍全网,因为原本负责相关业务的王军已然消失,所以这从侧面坐实了王军职位变动的传闻。

图:右上角的LOGO从原来的“AITO”换成了“HUAWEI”

但高层职位变动,又和华为是否直接参与造车,有哪些必然联系呢?

简单说:一方面,被外界认为如今“独掌大权”的余承东是“造车派”。另一方面,在最近问界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海报中,右上角的 LOGO 从原来的“ AITO ”换成了“ HUAWEI ”。

一系列变化引发了大家的猜想,华为是不是要亲自下场造车了?如果未来全面主导问界,以后买车可以大方贴华为标了?

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想要准确推测出,华为未来是否会造车,我们先要搞清楚,华为为什么不造车?

关于华为车 BU 最初的定位,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定位为汽车智能领域的端到端的业务责任主体,为客户提供智能汽车 ICT 部件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造好车。

简单些说,就是在智能汽车时代,成为博世一样量级的供应商,目的是为了卖出足够多的配件,野心甚至比成立一个“华为汽车品牌”更大。

作为最初的掌门人,王军开启了 Huawei Inside 模式,其中包含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五大智能系统,分别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 。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从需求定义到设计方案,双方联合进行开发”。

后来随着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余承东成为车 BU 的 CEO,王军成为 COO,针对华为现有的三大业务板块,即零部件供应,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余承东与王军进行了划分,分别负责智选车模式,HI 模式。

简单理解:零部件供应类似博世、大陆与传统车企的合作关系;

HI 模式,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以与极狐、长安的合作为代表;

智选车模式,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华为深度参与产品、整车设计,以及提供销售网络渠道,问界是代表作。

至于两种模式下的营业反差,问界算是去年造车新势力的黑马,而在 HI 模式的加持下,极狐仍然销量不佳。

再加上,去年任正非曾说:要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目前,华为 BU 是华为唯一亏损的板块,相比刚有起色的余承东,王军的结局并不意外。

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将其当做独立事件,很难说这与华为是否下场造车有直接联系。因为据不完全统计,此前车 BU 已有多位高层离职或被免职。

如果华为造车等于供应商模式失败?

关于华为是否会放手一搏,直接下场造车,实际上与供应商模式受阻有直接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造车大军,传统车企的态度是“又爱又恨”,既羡慕科技公司对于车机系统与自动驾驶的赋能,又担心自己的传统制造经验,被全部拿走。

对于智能汽车来说,智能化技术是核心,定位于供应商的华为车 BU ,与车企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尤其是有了问界这个“亲儿子”后,这种又“造车”又做供应商的角色被外界诟病“又当裁判又当选手”,车企很难完全放下戒心。

因此,华为此前多次表示:不造车。实际也是给车企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实际效果却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方面,针对自动驾驶等高阶技术,供应之路并不好走,比如:标榜“自动驾驶”的苹果汽车,已经自降目标;

大众、福特等品牌与第三方公司联合开发的路线,许多也已经停止不前,政策导向、烧钱等,都是这个领域的核心压力。

同时,真正的高阶自动驾驶市场仍比较有限,虽然市面上的主销车型可达 L2 级,但往往售价汇集在 20 万及以上区间。

作为华为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真正能热销的,显然少之又少,而愿意全面与华为合作的,又要再去掉一些,像以理小蔚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选择自研。

而另一面,华为智能座舱,智选车模式等,相对投入较少的项目,反而大受欢迎,甚至许多品牌以车机的“含华量”作为新车卖点。

至于智选车模式,问界的强势销量表现,就不多赘述了,据了解,奇瑞、北汽等也将在今年加入。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汽车品牌,市场表现永远是运营的硬道理。

所以从结果来看:车企不仅需要华为的技术输出,更希望把更多的车销售到用户手中,从时间和资金成本来看,智选车模式远比单纯的供应商定位,更有效率。

这也带来了运营布局的根本纠结,是继续通过三种模式,类似“赛马”的方式对市场进行试探,还是转而对智能座舱、智选车模式等受欢迎的领域,加大力度?

至于是否亲自造车,对于华为来说,或许无关紧要。

华为到底会不会造车?

先说网络上认为华为会造车的依据。通过与赛力斯的合作,华为已经掌握了制造关键技术,推出自己的品牌水到渠成。

同时,距离此前不造车的内部文件有效期还剩 8 个月,紧箍咒即将被摘掉,华为的品牌号召力显然好于问界。

不过,老狐觉得:华为大概率不会亲自下场造车。

因为余承东亲自回应了关于华为是否会造车的问题,2 月 21 日,余承东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华为跟江也是通过智选模式合作造车,而不是亲自造车。

同时余承东还强调:“华为没有必要下场造车,问界就是华为生态汽车,通过成立问界生态汽车联盟,选择少数几家车企加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把体验打造到极致,做好产品区隔,共同抓住汽车行业变革的时间窗口。”

华为要亲自造车,摆在眼前的困难太多太多,也显得不切实际。

首先,摆在眼前的是生产资质和靠谱工厂两大难关,前段时间草草收场的自游家,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图:自游家官方公告

如果华为选择跨过赛力斯去解决,时间成本必然会增加,但激烈的市场竞争,显然不会给华为留下太多时间。

其次是否有亲自下场造车的必要?外界传闻“赛力斯已经沦为华为的代工厂”,不是没有道理的。

赛力斯向华为开放了研发、采购、生产数据的所有环节,让华为摸清了造车的所有流程,而且推广宣传至今,消费者已经默认问界是华为的分支,品牌力的缥缈落差也没那么重要。

同时,在问界这个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华为车 BU,可以将其它乐于合作的车企车型,不断地扩充到问界阵营来,从而节省了研发、生产等一大批流程,规模是能够可以预见的迅速做大。

而反过来,如果自建品牌,对于智选车模式的影响,道理和此前 HI 与智选车模式的参差是相同的,未免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众所周知,赛力斯在传统车企中并不算一线大厂,即便其愿意与华为全面开放合作,直接成为华为的代工厂,但主销车型应该还是现有的问界渠道,规模和竞争力与现在,并没有太多差别。

至于其他一线大厂,新势力代工发展了这么久,真正心甘情愿退居幕后的,还真没几家。

更深层次,还有对盈利与时间效率理念的不同。自动驾驶烧钱,造车更烧钱,华为一开始定位供应商,根本目的便是想通过大体量完成高效运转,从而尽可能实现短期盈利的目标。

反观一众造车新势力,除了特斯拉在完成年销 40 万辆实现盈利后,目前大家都是亏损状态,且像蔚小理等头部品牌,已经拥有了生产资质、工厂等全套造车硬件,华为此时再入场并不如现在的“不亲自造车”有竞争力。

总结

无论如何,在技术上,华为都是值得国内消费者骄傲的金字招牌,从近期的产品体验来看,包括软件、算法、AI进化等层面,华为都带来了足够多的惊喜。

至于其是否造车?我想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华为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产品。

期待问界 M9 的登场 ,余承东曾将其描述为: 完全超越同价位各种品牌、无比强大的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转自36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