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 - 百度百科

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微信点赞与职场关系:小红心带来的职场困扰

【发布时间:2022-12-22】

利用微信维系同事关系似乎成为职场人士的必修课。随着点赞成为职场风行的轻社交方式,小小的点赞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与困扰。例如面对同事对领导齐刷刷的感恩点赞,你是否有保持队形的压力?明明关系挺好的同事,对别的同事凡帖必赞,却吝啬给你一个小小的红心?如何理解每个单位总有一两个点赞狂魔,总能第一时间给所有人点赞?不给领导或者同事点赞会给同事关系甚至职业发展带来影响吗?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朱鸿军和苗伟山两位研究者近些年就职场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开展了深入的探索。他们最新的一项研究访谈了52名职场人士,了解他们在职场中关于点赞的感受和经验,分析了点赞这个数字化互动如何嵌入并改变了职场关系。这项研究发现,当传统的线下互动转移到线上后,类似点赞这样的微互动不仅没有简化既有的社会关系,反而复制、加强甚至复杂化了既有的线下社会关系。对于管理者来说,科技对于员工日常互动可能带来的行为以及心理层面的困扰不容忽视。

同事的点赞意味什么:难以言说的含蓄

有人将点赞视为一种类似熟人见面点头或者相互客套的寒暄应酬,这种行为一般被认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信息内容,主要用以维系或者加强特定的社会关系。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中国的工作场合中,点赞恰恰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其表面上象征的喜欢、赞同、认可等意思,成为需要点赞者和被点赞者在特定的关系以及情景下不断“编码-解码”的复杂过程。

正如一位职场人士说的“一些赞是你们两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另一些是意味深长的,还有一些是正话反说。这就像一个眼神,好像说了千言万语,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传播学有一个很知名的理论叫做使用与满足,强调个体使用特定的媒体总是基于特定的动机来满足某些具体的需求。在这个理论视角下,一些研究发现给别人点赞有四个动机:表达认可或喜欢、确认自己看到了这条信息、表达社会支持、以及一些功利目的。同时收到点赞的人也会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情感、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也有研究发现,点赞还能够表达讽刺等负面意思。

由于点赞这种没有明确信息的模糊性特点,点赞者的意图和被点赞者感受不尽相同。正如有职场人士认为的,“(点赞)可以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既然点赞的意涵这么模糊,到底如何去理解来自同事的赞呢?

如同一串福尔摩斯密码,当对方发送一个特点的符号,双方需要了解具体的密码本,才能更准确的破解对方传达的信息。我们发现,并不存在一个万能、通用的密码本,双方对于点赞的解读高度依赖于两者在点赞时间段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情景。

小张将点赞看做是同事关系的数字化维系,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人都点个赞。在他看来,点赞就是类似打招呼的示好,是一种礼仪性社交。

李女士则惜赞如金,她说自己一般不轻易给同事点赞,除非是很认同这个人分享的特定内容。

李秘书的点赞则更加具有使用的功能性,她说自己经常在截止日期前频繁点赞同事的帖子,以此提醒同事合作任务:“我不想直接催促他完成他那部分的任务,所以我用这种方法给他提示来完成他的工作。我想他能理解我在做什么,因为除了这项任务,当时我们并没有其他互动的理由”。

点赞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三者效应

小张是西北某省的一个普通公务员,他以自嘲口吻的说,“虽然我都快四十岁了,但最近很纠结点赞这个事情。可能是我太矫情了,但是我想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困扰小张的是他的办公室同僚,对其他同事的朋友圈都是秒赞,但是从来不对小张的朋友圈点赞。虽然日常见面都是礼貌地打招呼,但小张认为缺乏在网络空间的互动——也就是点赞——让他认为自己被忽视、甚至是排斥。

如果说小张的失落来自点赞的缺失,那么小李的困扰则来自她认为的“不必要的点赞”。

作为上海外企的一个白领,小李说平时办公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社交软件,但是私下同事们也会相互添加微信,“因为很方便联系。”作为公司市场部的员工,她和自己的部门经理以及产品部门的经理成为了微信好友,后者则经常给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点赞。

“你知道,到处都有办公室政治。”小李无奈地说,“我们部门的经理和产品部经理很不对付。我其实和产品部经理没有太多私交,但她总是给我点赞,我很担心我的经理看到很不爽,会觉得我们两关系很好。”

小张和小李的担心并非少数,在我们的访谈中,很多人都会为这样的事情烦恼。由于并非给所有人或者所有的信息都点赞,那么给什么人点,不给谁点,就成为职场人士的必修数字课程。

大部分人都坦言会经常给领导点赞,“在中国职场,很多事情都是老板说了算,你肯定得多拍马屁多点赞。”如果一个工作中领导(而不是制度)的权力越大,通过点赞来“讨好”或者“效忠”领导的现象越普遍。

但正如上文小李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访谈者表达当她们得知某些领导之间存在矛盾,“在一个群里,给这个领导点赞,还是给那个领导点赞,就变得很微妙,有的时候不想站队,或者(拍马屁)显得那么明显,就很为难。”

与此同时,给同级同事之间的点赞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差异化的点赞行为往往会被解读为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带来类似上文提到的小张的困惑。

职场人士由于点赞带来的这些困惑,一定程度上和微信点赞特定的传播规则相关。

类似于传统上的私人电话或者办公室互动,在现实情景中我们很清楚与谁互动或谁在场,相关行为以及其影响得以被限制在一定的时空情景中。

不同于现实中人们言语互动的转瞬即逝,微信互动如果不是被刻意删除,往往具有持久保留的特征,这意味着可以被其他人看到,甚至是被追溯和进行跨时间的比较。

我们认为,微信点赞是一种“N元传播”的新形态,N代表着未知或者无限次,你不知道给别人点赞会被微信中的哪位好友看到以及产生哪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微信点赞的这种特点嵌入职场中,职场人士会搭建基于点赞的关系网络,甚至点赞会成为理解和推测同事关系的重要线索。正如上文提到的小张和小李,他们的困惑都来自点赞者-被点赞者二元之外的第三者效应。

点赞的策略:你形成了自己的点赞风格吗?

尽管大部分人都会说自己的点赞是随意的,但真是这样吗?

我们的研究破解了这种所谓“随意”潜意识背后的微观机制,即大部分人都会根据与被点赞人的关系、点赞的内容以及特点情景这三个因素发展出特定的点赞策略。

在点赞对象方面,最常被提及的是领导、和自己有工作合作的同事、以及私人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这三类。

在点赞内容上,一方面为了表示对单位的认可以及对工作的关注,相当一部分被访者都说他们会对与自己公司或者工作相关的内容点赞,特别是相关的正面报道;另一方面对于领导或者同事转发的某些重要的私人事件,例如结婚生子、生日或者人生成就,为了显示自己的人情味或者满足对方的期待,他们也不得不点赞,正如一位员工说的,“不想被人说是冷血动物。”

在点赞情景中,某段时间有共同的工作经历或者有互动交集都会成为点赞的原因。在这种时候,点赞往往会成为共享特定情景的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因此也会成为拉近两人关系的纽带。

在职场社交的摸索和尝试中,不少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点赞风格。例如有人发展出凡帖必点的策略,不管是同事发什么内容,都会在第一时间送给自己的点赞,他们将点赞视为工作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人则为了避免点赞带来的一些麻烦,采取了阶段性或者永久性的不点赞,正如有人说的,“干脆给谁都不点赞,这个世界也清静了。”

大部分人则处于两者之间,他们还是会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对象、内容或者情景进行选择性的点赞。有研究者将那种不愿意参与这种点赞互动,但是又得不委身其中的人成为“愤世嫉俗的表演者”,例如领导在微信群中转发某位同事的业绩,在群体压力之下,你不得不点赞。

不仅如此,不管采取哪种策略,更加重要的是每个人要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点赞风格。一个点赞狂魔忽然在某段时间消失了,一个从来不给别人点赞的人忽然疯狂的给某个同事竖大拇指打call,只会在你转发工作相关内容点赞的同事忽然给你所有的朋友圈点赞,这些行为都会让人产生困扰。

正如网络流行词“稳住人设”,点赞也是如此。我们在办公室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对某人的性格或者行为建立比较稳定的认知,这也是大家进行长期互动的基础。在很多情况下,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并不是某人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而是他/她做出一个我们基于对其长期的认识而无法解释的事。

点赞的思考:新科技、工作与网络互动

各种信息、传播与科技已经渗透到当今职场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场文化与结构。我们的注意力往往被科技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促进组织扁平化以及给予员工自主空间等方面吸引,但科技对于员工的日常互动以及可能带来的行为以及心理层面的困扰却经常被忽视。

当微信从一个超级软件变成超级干扰,例如让员工感觉随时随地都能被找到,工作和生活边界变得模糊,以及通过点赞迎合领导、刷存在感甚至是被迫点赞,这些都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困扰。很多员工真切地感受到了点赞带来的压力,有人认为点赞就是一种情感工作,平时在同事面前保持正面积极的形象已经很累,下班还要继续给同事正能量。

科技的产生和使用并非出现在真空中,而是深入地嵌套在既定的社会结构、文化和制度中。作为一种社会微互动,点赞构成了中国职场的特殊文化,复制、加强甚至复杂化了既有的线下社会关系。

                                                                                                                                          -转自36氪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