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案」是 36 碳围绕“双碳与ESG”推出的案例解读栏目。碳中和目标确立后,业界清楚其重要性,但困惑于“谁在做?怎么做?”,我们希望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对企业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社会责任等代表项目的一线走访、360°拆解报道,用“优等生”的成果产生借鉴价值,以影响产业里更多角色。
「碳案」第三期,36 氪前往山东东营,探访了由华为与光伏企业“通威新能源”合作建设的“渔光一体”项目。上有光伏板、下养鱼虾蟹,这种一鸡两吃的用地模式,被称为“渔光一体”。
粗略统计下,通威东营光伏生态园一年的发电量,能满足一个万人规模小镇的用电需求。“渔光一体”的经济效益究竟如何;华为在用怎样的姿态切入光伏领域?我们尝试提供一种答案。”
山东东营,距离渤海出海口不过五公里,一排排蓝色的钢板竖立在粼粼的水面上。
没有风的时候,水面与天空连成一片,黄昏落日下,有船只轰鸣着马达经过。这幅图景,给这座北方小城添了几分江南韵味。
不只是美景。那成片的蓝色钢板实则是光伏板,它们吸允着太阳的能量,将免费的日光转化成电力;钢板下的庇荫处,养殖着南美白对虾、海参。由于鱼虾、藻类植物(鱼虾的食物)均喜阴,光伏板下的阴凉处就成了滋养水产品的温床。
“这里养出的虾,吃起来比养殖场里的都劲道。”园区里的工作人员告诉36 氪。
上有光伏板、下养鱼虾蟹,这种一鸡两吃的用地模式,被称为“渔光一体”,而缔造出这幅景象的,是国内的科技巨头华为与光伏厂商“通威新能源”。
通威新能源与华为合作的“渔光一体”项目;拍摄:苏建勋
“渔光一体”的经济收益有多少?
36氪此次参观的“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共有 41 万块光伏板。自 2021 年 1 月至今,累积发电近 3 亿度,收益能达到 1.1 亿元。
粗略统计下,一个光伏板平均每天的发电量是 3 度左右(注:光伏板会有损坏概率,且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10 块光伏板能维持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用电量,整个生态园能满足一个万人规模小镇的用电需求。
另外,随着养殖水塘逐步投入使用,2021 年 5 月以来,生态园已产出南美白对虾300 多吨,实现收入 1500 余万元。
别小瞧渔业的收入。园区的工作人员说到,目前养殖车间还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后期投入海参养殖后,收入会更高。
“我们算过一个经济账,大家都觉得渔光一体中最大的经济效益来自光伏,但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发现实现渔业升级后,渔业养殖的收益会大于光伏电站发电的收益。”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唐霖对 36 氪等媒体说到。
也就是说,以总投资 8 亿,发电效益年均 1 亿的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为例。理想状态下,当渔业收入比肩发电收入,园区最快四年后就能回本。
1.1 亿元的发电效益+1500 万元的渔业收入,都还只是看得见的收益,“渔光一体”的后期回报远不止这些。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落地后,几乎各行各业(尤其是电力、水泥等高排放行业)都要寻找节能减碳的对策,而光伏发电就是典型的清洁能源,其被称为“绿电”,在得到相关机构认可后,还可以获得“绿证”,都能在地方碳市场/绿证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在生态园内的展板上,36 氪注意到,园区2021 年至今已替代煤炭消费指标近 16.8 万吨,同步实现了碳资产交易,不过并未透露具体收入。
拍摄:苏建勋
在渔光一体之外,通威东营生态园已经是当地的3A级景区,其长远规划,是集展示中心、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渔光小镇”。在园区建造方通威、华为的口中,这里是典型的“第一产业(渔业)、第二产业(光伏、制造)、第三产业(旅游)”的融合样本。
随着 202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接连强调“乡村振兴”目标,这样的产业融合也颇合当地政府的胃口。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唐霖谈到,不论是一二三产,都需要当地的人力、物理等资源支持,“地方政府都非常欢迎你去”。
光伏是华为不愿错过的机会。
政策的驱使已然显见。国家能源局曾公布,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并网108GW,同比2021年几乎翻了一番,但根据通威方面透露,这一目标的完成度上,截止7月为23.9GW。
也就是说,2022 年时间过半,但光伏新增并网的任务量没有过半,这意味着会有更多光伏电站遍地开花。
“能源创新”本就是华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光伏,更是重中之重。
2021年,华为成立华为数字能源公司和五大军团(当中包括了光伏军团)。2022年4月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就谈到,在低碳领域,“光伏”是华为的优势之一。
通威东营渔光一体生态园项目。拍摄:苏建勋
简单回顾下华为的光伏起家史。2014 年,华为推出业内第一套智能光伏电站解决方案,以组串式逆变器为核心(当时还有集中式、集散式逆变器),由于在发电量、可用率、故障率等核心指标上均表现优异,自2015年至2021年,华为逆变器出货量排名连续七年保持第一,超过了老牌逆变器厂商阳光电源与德国厂商SMA。
不只是硬件领先,华为还将云、AI 等技术带入光伏行业。
比如华为的“智能 IV”技术,就是用大数据来管理光伏电站(尤其针对水面光伏这类环境复杂的电站),可以在20分钟内实现百兆瓦电站的扫描,降低了人力运维成本。
“(智能 IV)就像我们去医院做IT扫描一样,普通的运维工程师就能把一个电站管理得很好。”华为智能光伏中国区副总经理熊国喜表示。
光伏是个产业链长、且巨头林立的市场,搞定了一个大客户,意味着拿下一个大场景,华为与通威在“渔光一体”的合作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通威集团是全球主要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重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2022 年,通威股份市值最高突破3000亿元;在新能源业务中,通威也布局了多家子公司,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永祥多晶硅)、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通威太阳能)、 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通威新能源)等多家光伏企业。
手里握着渔业、新能源两大块业务,通威是国内“渔光一体”模式的发明者。
2015 年 7 月,江苏如东,随着第一根管桩打入池塘,通威在全国首创的渔光一体项目正式落地。至今,通威新能源已在江苏、江西、安徽、广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全国 20多个省市开发建设了超过60个“渔光一体”光伏发电基地,并网规模超过3GW。
“懂光的没人比我们更懂渔,懂渔的没人比我们更懂光。”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总结道。
对于通威来说,之所以选择华为,原因之一是看中了华为的 SOP(标准流程操作)。
一个几百兆瓦的光伏电站看上去很庞大,但它由几十万个光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建造门槛的确很低,“能建车棚的施工队就能建成”,所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数万、数十万复制的微小单元的成本、质量控制到极限,并保证成本和质量的一致性。
这种 SOP 的标准化,带来了效率与成本的极大提升。吴小平对 36 氪表示:“像投资在 20 亿以上、50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整个(实施)清单只有两页纸,这就是标准化后的(效果)。”
各取所需是华为与通威的合作基础,当然,华为也在光伏行业延续了其强大的 To B 服务能力。
用吴小平的话说,“华为是我们排在第一位的沟通对象,比客户还要懂客户自己。”这也不难解释在双碳目标、绿色能源的背景下,华为作为曾经以卖通讯服务、手机、云计算为主的科技公司,能够迅速切入能源行业拿下订单的原因了。
-转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