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主题前做个动作:
拿出一张纸和笔,或打开手机备忘录,新建一页便签,然后尽可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未来它可能对你影响至深。
1)假设现在是80岁寿辰,子孙儿女都在为你庆祝生日,离人世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你想为它们留下些什么?
2)现在面前突然出现张6年前的照片,结合当下回忆这些年的变化有哪些遗憾的事情或这些年有什么可拿出手的成果?分别写出来。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想,多数人会一脸茫然兴许有些惭愧,奋斗多年折腾过的事情很多,数一数二能量化展示出来的成就却没几个;只能感叹时间太快,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跟一个原因相关:
我们在时间的洪流中拼命奔跑,被信息物质利益所裹挟,却忘记“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没关系别后悔,我把这两个问题提炼下发现它能够影响人生重要的走向,有两个方面:1)职场生涯,2)自我成就。
为什么较多人勤奋又努力却到晚年得不到一份理想的“自我状态”呢?原因是我们的命运就像函数,最终的结果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如:家庭环境,出身背景,职业选择,努力程度等等。
它们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力大小都不同,但只要抓住重要的几个就能改变人生的走向,怎么才能找到那些关键要素呢?不妨先了解一个概念「变量」。
先看变量的英文(variable),意思是可以变化的;量指事物的状态,如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甚至你在玩游戏中的角色等级等。
变量的核心是“具有可变化特征的因素”或“对某一特征的测量”;怎么简单理解?
这好比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散落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像扔满各种东西乱八七糟的房间,拥有变量后就如同拥有一个「整理箱」和「抽屉」。
学术研究者、专家、自媒体把知识分类到抽屉中,然后在变量上贴个标签,那标签就相当于“变量名”,如“管理,哲学,地理,历史或科技,人工智能等。
人看到名字就能分清抽屉中装满的是哪些模型,因此人拥有变量就非常省事,我们学习哪些科目只需要找到「它在哪里」即可。
但互联网的发展让图文,视频变得多元化,如同我说知识如同金字塔,越往上越难度且理性,主要分为四个等级:1)学术论文,2)教科书,3)专家体系内容,4)自媒体文章
你看学术型知识越多,自身对某些领域掌握新鲜度也就越高;教科书能抽丝剥茧把繁琐事物的本质规律表达清晰;专家能根据自身领域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业使用方法论,而自媒体文章是对上述的进一步解读。
第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化中,发展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这意味着会有大量新的「学术知识涌现」,这些知识需要不断的解读来达到大众普适性。
如同:碳中和,碳达峰,新能源,普通人很难浅显的理解这些词背后的意义,就需要不断进行翻译。
第二方面,技术的出现会迭代出新市场机会,而媒介传播的本质便是「信息」,人们热爱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表达,认知不同造就知识的参差不齐。
简单来说,这种不同等级的拆分让「各阶层」的人都能对某些内容进行掌握;换言之,某些「抽屉」中的内容难免带有主观情绪化的表达,影响人们的主观思考。
因此「变量」也就分场景与等级,按照统计学它有两种:1)数值变量(numrical)2)分类变量(categorical)
按照理科逻辑描述,就是一个变量所描述的特征或数量,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变量值”;要知道一个变量总是对应着多个value;是不是很难理解?
简单举例,“性别”就是个变量,对应有男性和女性;大学的年级对应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或一个人职业,年龄,受教育的程度,甚至体重都是变量值。
所以,很多人很把变量和「变量值」搞混淆,准确来讲值(value)就是变量(variable)的特征;而变量(variable)是值(value)所描述的对象,比较难懂对吧,直白点说变量值是单数,变量是复数。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搞不懂某件事物是否是变量,那用「单复数」视角审视它即可;所以分清两者关系特别重要,世间万物好多事物都是以此为基础;如:
理科中的测量,统计,数据分析;所以想要掌握事情的精准度,就要把比值做到颗粒化状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统计学又把数值变量分为离散型变量(discrete)和连续型变量(continuous);
它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多大帮助呢?
从个人视角出发,你会发现人的家庭环境、出身背景、职业选择、努力程度都是变量包含人本身,你很难掌握这些变化。
可唯一不变的是「时间」,它在世界的循环中有序进行,人就属于时间中的连续变量。
因此人唯一能加码的是在一生的时间内尽可能看到那些变化后“确定性概率”较高的东西并产生复利;并且加以1万小时定律,才真正有可能在各种生态的规则下迎来幂定律的出现。
如同:你拥有10年经验,最后离开平台后除经验外还能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你奋力追逐行业中的变化,短视频,图文,直播一旦潮水褪去还有哪些是能够抓住的?
从公司视角出发,不难发现公司属于社会形态下的变量,想要在多竞争中稳住脚步除商业模式外,人是推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是最大变量值。
就像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创立初期,规模小甚至连产品都没有时,他花80%的时间都用在找人;最可怕的是列出一张表,对意向人才一个个打电话拜访,对稀缺人才要30次顾茅庐。
随着发展人变多团队就属于“离散变量”,它可以按照整段切开,如品牌部30人,销售部10人,设计部20人;评估效率有时就看单环节产出。
综合而言,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人生的轨迹有些方面不仅是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更多的是后天因素的影响;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很大程度都是随机的连续变量。
这些连续变量恰恰无法预测,很多时候轨迹因此而改变;那若想成事并不仅仅是抢占风口如此简单,还要看到风口后什么是不变的;进而持续投入,自己的变量值才会权重更高。
也就是说,在一个区间(时间)内数值在不断变化,怎么提到数值增加概率是概率权。
掌握这些就能决定人生的轨迹大致正确吗?
未必,数值用在哪些行业很重要;如果要说数值变量是广度,那分类变量就是深度;两者结合就犹如职业生涯加自我成就;你在一个行业中做多深,认知多高成就就有多强。
转自-36氪